無策
基本解釋
亦作“ 無筴 ”。沒有計謀;沒有辦法。《管子·揆度》:“國之財物,盡在賈人,而君無筴焉。”一本作“ 無策 ”。《漢書·匈奴傳下》:“ 周 得中策, 漢 得下策, 秦 無策焉。”《文獻通考·錢幣二》:“ 嘉定 二年,臣僚言曰:‘三界會子,數目滋多,稱提無策。’” 金 元好問 《太原》詩:“古來全 晉 非無策,亂后清 汾 空自流。” 潘漠華 《晚上》:“他這樣追尋著酒,是他可憐的無策的心,自知只能這樣無理胡涂的度日了。”
成語(Idiom):無策
發音(Pronunciation):wú c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辦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在面對問題或困境時沒有任何可行的解決方案或策略。形容人無法應對困難或無法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無能或無計可施的情況,表示對某個問題或處境束手無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策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傳》中,記載了劉敬的故事。劉敬是漢代末年的一位官員,他對國家內外的困境和問題毫無辦法,無計可施,因此被人稱為“劉無策”,后來這個稱號就成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策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無”和“策”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這個難題,他感到無策。
2. 在經濟危機中,許多企業陷入了無策的境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策”記憶成“沒有辦法”的意思。通過將“無”和“策”兩個字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沒有策略或辦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遇到了一個難題,他覺得無策,不知道該怎么解決。
2. 小學生:考試的時候,我碰到了一道難題,我感到無策,不知道該怎么做。
3. 中學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無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4. 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無策,不知道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