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萬目睚眥
發音(Pronunciation):wàn mù zhāi z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憤怒、敵視的目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眾多眼睛怒目而視的樣子,表示群眾對某人或某事極為憤怒和敵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多用于形容眾人對某人或某事極為憤怒、憤慨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起義軍領袖,他起義反秦后,成為秦朝的最大威脅。秦始皇派遣王離、蒙恬等將領追擊項羽,項羽被逼到垓下,陷入了絕境。當時,項羽身邊的將士們都感到絕望,而項羽卻依然昂首挺胸,目光堅定,毫不畏懼。這種堅定的目光深深地震撼了敵人,使他們感到恐懼和敵視。因此,后人用“萬目睚眥”來形容眾人對某人或某事的憤怒和敵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的成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群眾的萬目睚眥下,腐敗官員最終被繩之以法。
2. 他的行為引起了眾人的萬目睚眥,他成了眾矢之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人群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怒目而視,表達對自己的憤怒和敵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憤怒和敵視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怒火中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不公正對待我,我感到了萬目睚眥。
初中生:他的作弊行為引起了同學們的萬目睚眥。
高中生:政府的不作為導致了民眾的萬目睚眥。
大學生:腐敗官員的行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萬目睚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