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
基本解釋
(1).法帖名。 晉 王獻之 所書《洛神賦》真跡,至 南宋 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傳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兩種。參閱 元 虞集 《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2).鴉片戰(zhàn)爭前 廣州 港口官府特許經(jīng)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行數(shù)并不固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交納外洋稅餉、規(guī)禮,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1842年《南京條約》訂立后,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日趨沒落。相傳十三行名稱起于 明 代,意義不詳。俗亦稱“ 洋行 ”。 清 林則徐 《日記·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來,即遣去。”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詩:“獨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護畫樓居。”
(3). 清 代 天津 腳夫、挑夫等苦工的組織。
成語(Idiom):十三行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í sān 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為放蕩不羈、不受約束,形容無法無天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三行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小說《西游記》中,形容孫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縱行為。后來逐漸演變?yōu)樾稳萑诵袨榉攀幉涣b、無法無天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行為不受約束、放縱無度,或者形容某個地方風氣敗壞、混亂無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西游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許多成語都源自該小說。十三行這個成語源自孫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縱行為,形容他不受約束、任性放縱的狀態(tài)。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三行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的行為真是十三行,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2. 這個地方的風氣十分十三行,社會秩序嚴重失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十三行與孫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縱行為聯(lián)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西游記》中其他與成語相關的故事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是十三行,老師都管不住他。
2. 初中生:這個地方的風氣十分十三行,我們應該遠離。
3. 高中生:他的十三行行為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有些人會沉迷于十三行的生活方式。
5. 成年人:我們要教育年輕人不要陷入十三行的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