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政
稗政(bài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bài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亂政、腐敗的政治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稗政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稗”指稗子,是一種雜草,常常比喻壞人、敗類;“政”指政治,指政府的行政管理。稗政的含義是指政府腐敗、腐化,管理不善的政治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稗政一詞常用于批評政府腐敗、官場陋習等不良政治現象。可以用于新聞報道、社會評論、演講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稗政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楊震傳》中,原文為“稗子之政”。相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政府腐敗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楊震是當時的一位忠良官員,他在上書皇帝時用了“稗子之政”一詞來形容當時的政治現象,以表達他對政府腐敗的不滿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稗政的成語結構為“稗+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稗政已經嚴重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2. 反腐敗運動的目的是根除稗政現象,為人民謀福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稗政”看作是“壞草政府”的意思,通過聯想“壞草”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場風氣等相關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稗政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國家沒有稗政,讓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
2. 初中生:稗政是社會的毒瘤,我們要努力為改變社會而奮斗。
3. 高中生:稗政是國家發展的絆腳石,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為改變現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