鼃蠙衣
成語(Idiom):鼃蠙衣(wā bīn yī)
發音(Pronunciation):wā bīn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行舉止低俗、粗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鼃蠙是一種蛙類動物,衣指皮膚。鼃蠙衣比喻人的言行舉止低俗、粗鄙,沒有修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書面語和口語中都可以使用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俗、沒有教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鼃蠙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的記載中。相傳,春秋時期的齊國公子駘(dái)非常喜歡打獵,有一次他在打獵時,看到一只鼃蠙蛙,便把它捉回去,剝下皮來做成了一件衣服。后來,公子駘的朋友們看到他穿著這件粗糙的皮衣,都覺得非常不雅,便用“鼃蠙衣”來形容他的舉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鼃蠙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談舉止真是鼃蠙衣,一點兒修養都沒有。
2. 這個人雖然出身貧寒,但他的舉止舉止非常得體,一點兒不像鼃蠙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鼃蠙衣”分解成“鼃蠙”和“衣”,鼃蠙是一種蛙類動物,衣指皮膚。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穿著一件由蛙皮做成的衣服,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修養、舉止相關的成語,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口成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真是鼃蠙衣,不像個文明的人。
2. 初中生:班里有個同學的行為舉止很鼃蠙衣,老師都不喜歡他。
3. 高中生:他的言談舉止太鼃蠙衣了,一點兒文化都沒有。
4. 大學生:我們班有個同學的舉止就像鼃蠙衣一樣,一點兒涵養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