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業
基本解釋
(1).佛教語。指身業、口業、意業。佛教認為造業將引生種種果報。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況答三業之勞乎?”《魏書·釋老志》:“心去貪忿癡,身除殺淫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浄。” 宋 黃庭堅 《題墨軒和遵老》詩:“平生三業浄,在俗亦超然。”
(2).佛教語。指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即非善非惡之業)。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七:“凡夫、二乘及與菩薩,具有三業。”
成語(Idiom):三業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農業、工業、商業三個主要產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業是指農業、工業和商業三個主要的經濟產業。農業指農民從事的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活動;工業指工人從事的制造、加工等工業生產活動;商業指商人從事的買賣、貿易等商業活動。三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關聯、互相依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業常用于描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也可以用于討論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業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經濟理論。在古代,《論衡·貨殖》一文中就提到了農工商三業的重要性,認為三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關聯、互相促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業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農業、工業和商業是國家經濟的三業。
2. 三業的發展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個字的發音“三業”與農業、工業、商業的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們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種地,是從事農業這一業務的。
2. 初中生:我們學校附近有許多工廠,工業發展很快。
3. 高中生:商業的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的繁榮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