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象
基本解釋
亦作“ 本像 ”。原形。《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斷白虎精傳》:“虎精變作婦人體,化其本像喫生人。”《西游記》第六七回:“那怪物攛過山去,現了本象,乃是一條紅鱗大蟒。”
成語(Idiom):本象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本指事物的本來面貌,象征著真實。比喻事物的本質或真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本象”源自《孟子·告子下》:“世人莫之能知也,自古及今,未嘗有誠心者也。所以莫之能知者,以其有以自為者也。”意思是說世人很難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因為人們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想法來判斷事物。成語“本象”強調了觀察事物時應該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出發,去探求事物的真實本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本象”常用于描述人們對事物的片面或主觀認識,以及提醒人們要客觀地看待問題,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該成語出自孟子的一段話,沒有特定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該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沒有深入研究,所以對問題的本象并不了解。
2. 要真正了解這個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探求它的本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類似“本來就是象樣的”這樣的關聯詞來記憶,幫助記住成語“本象”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哲學或心理學書籍來深入了解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以及如何更客觀地看待事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蘋果看起來好吃,但是我要親自嘗一口,確認它的本象。
2. 初中生:我們在學習歷史時,不能只看到歷史事件的表面,要深入研究歷史事件的本象。
3. 高中生:在學習文學作品時,要通過深入分析來探求作品的本象,而不是只看表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