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ēng xíng cǎo yǎn ㄈㄥ ㄒㄧㄥˊ ㄘㄠˇ ㄧㄢˇ風行草偃(風行草偃)
《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后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三國志·吳志·張紘傳》“少府 孔融 等皆與親善”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紘 至,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 策 材略絶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宋 陳亮 《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熹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謂之非圣無法,風行草偃,民遂移風。”亦作“ 風行草從 ”。《后漢書·郎顗傳》:“故《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濁。”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風行草偃
成語(Idiom):風行草偃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xíng cǎo y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風勢迅猛,草木傾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行,指風勢迅猛;草偃,指草木傾倒。這個成語形容風勢猛烈,草木被風吹得倒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風勢非常強勁,使得草木無法抵擋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某種力量或事物的強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相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有一位名叫董安于的人,在山中種植了一片草地。有一天,突然刮起了一陣狂風,風勢非常強大,將董安于的草地上的所有草都吹倒了。董安于見狀,感嘆道:“風行草偃,我種的草都被吹倒了。”從此,人們用“風行草偃”來形容風勢猛烈,草木傾倒的景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風”、“行”、“草”、“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風行草偃,整個花園里的樹都被吹倒了。
2. 這場臺風來得很猛,風行草偃,街上的樹都被連根拔起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自己在一片草地上,突然刮起了一陣強風,風勢非常猛烈,把所有的草都吹倒了。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記住“風行草偃”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風相關的成語,例如“風雨同舟”、“風馳電掣”等,以擴展對成語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放學的時候,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風行草偃,我們都被吹得直打哆嗦。
2. 初中生:這個地方經常有臺風,每次風行草偃,樹都被吹得倒伏。
3. 高中生:這個項目的競爭對手實力很強,我們必須要做到風行草偃,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