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缽羅
基本解釋
菩提樹的別稱。又名思惟樹。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一本作“卑鉢羅”。
成語(Idiom):畢缽羅
發音(Pronunciation):bì bō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紛雜混亂、雜亂無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缽羅原指印度佛教的一種供器,由許多小碗組成,形狀雜亂無章。后來,這個詞用來形容雜亂無序、混亂不堪的場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缽羅常用于形容人們的思維、行為或事物的混亂無序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會議、工作場所或者家庭中的混亂局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畢缽羅最早出現在《佛經》中,用來形容供奉佛陀的器皿。后來,這個詞被引申為形容雜亂無序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畢缽羅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會議現場一片畢缽羅,無法進行正常的討論。
2. 這個房間里東西堆得畢缽羅,找東西都找不到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畢缽羅”聯想成一個房間里堆滿了碗,形成了雜亂無序的場景。通過與視覺圖像的聯結,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混亂無序的成語,如“亂七八糟”、“一團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教室里的書桌上一片畢缽羅,找不到自己的鉛筆盒。
2. 初中生:放學時,校門口的人群畢缽羅,交通一片混亂。
3. 高中生:考試前的備考資料堆得畢缽羅,需要整理一下。
這個學習指南提供了關于“畢缽羅”詞語的全面學習內容,包括詞語的起源、基本含義、詳細解釋、使用場景,以及記憶方法。希望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