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羹
基本解釋
借指父子不和,沒有情義。《資治通鑒·漢光武建武六年》:“夫孝於其親,豈不慈於其子!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賜第,數年不歸。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禍,以此避地,未知信否。”參見“ 分我杯羹 ”。
成語(Idiom):分羹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g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分配利益或權力時,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羹指的是在分配利益或權力時,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它強調了公平和平等的原則,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權利分享某種好處或權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分羹多用于形容公平分配、合理分配利益或權力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各種社會、經濟或政治場景,例如在團隊合作、公司分紅、政府政策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分羹的故事。相傳,在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爭奪江山。劉邦在戰爭中取得了重要勝利,但是項羽不愿意接受劉邦的領導。為了穩定局勢,劉邦提議分割江山,讓項羽得到一部分。這個故事成為了分羹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羹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分”和名詞“羹”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分羹。
2. 公司的利潤應該公平地分羹給所有員工。
3. 政府應該制定政策,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國家的發展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分羹的意思聯想為在一桌美食面前,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并且每份都是公平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分配制度,例如封建社會中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現代社會的資源分配和社會公平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說,我們要把糖果分羹給每個人。
2. 初中生(14歲):我覺得每個人在家務活中應該分羹,不能只有我做。
3. 高中生(17歲):政府應該采取措施,讓貧困地區的人們也能分享國家的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