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言
基本解釋
(1).九句格言。指 春秋 時 鄭國 子大叔 告誡 趙簡子 的九句話。《左傳·定公四年》:“﹝ 鄭 子大叔 卒。﹞ 晉 趙簡子 為之臨,甚哀,曰:‘ 黃父 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敖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唐 杜牧 《歸融冊贈左仆射制》:“ 太叔 九言,服以行之,終身不倦。” 清 錢謙益 《父季兆原任工部司務贈中憲大夫》:“奉九言於 太叔 ,守以終身。”
(2).用以敬稱別人的教誨。 宋 司馬光 《謝張丈置酒賜侍》:“九言聞善教,一顧得虛聲。”
(3).指一句九字的詩體。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少則三字,多則九言,各體互興,分鑣并驅。”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三言始於 晉 夏侯湛 ,九言起於 高貴鄉公 。”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卷二三。
成語(Idiom):九言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九個字的話語、言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言是指由九個字組成的話語或言辭。這個成語強調了說話或寫作時的精煉和簡練,要求用最少的字數表達最豐富的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言常用于形容言辭簡練、意味深長的文章、演講或對話。它可以用來贊美一篇文章的精彩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有力、簡明扼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言最早出自《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是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縱橫家,他以辯才和言辭的犀利而聞名。據傳,蘇秦曾經在齊國求學時,他的老師讓他寫一篇九言文章,結果蘇秦只用了九個字就完成了。老師看到后大為贊賞,認為蘇秦的才華非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言是一個名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真是九言精辟,一語中的,讓人深思。
2. 這篇文章的九言之處在于它簡練又表達了深刻的思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九言與“九個字”的意思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辭、演講、寫作相關的成語,如“一言九鼎”、“八面玲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作文只有九個字,老師說寫得很好。
2. 初中生:他的演講只用了九個字,但內容卻非常有深度。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九言之處在于它簡潔明了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
4. 大學生:在辯論比賽中,他的九言之辯令人印象深刻,擊敗了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