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師
基本解釋
(1).猶祖師。《史記·樂毅列傳論》:“ 樂臣公 學 黃帝 、 老子 ,其本師號曰 河上丈人 ,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 教 安期生 , 安期生 教 毛翕公 , 毛翕公 教 樂瑕公 , 樂瑕公 教 樂臣公 。”
(2).所從受業的老師。《后漢書·桓榮傳》:“ 世祖 從容問 湯 本師為誰, 湯 對曰:‘事 沛國 桓榮 。’” 宋 黃庭堅 《憶帝京·贈彈琵琶奴》詞:“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借問本師誰,斂撥當心住。”《水滸傳》第五三回:“ 公孫勝 道:‘師父似這般的黃巾力士,有一千餘員,都是本師真人的伴當。’” 清 惲敬 《與李汀州》:“自 隋 唐 學禪者以山名、寺名稱其本師, 南北宋 道學諸儒踵行之,各舉本師所居之地為先生之稱,后漸行之於非受業者。”
(3).佛教徒對釋迦如來的尊稱,意為根本的教師。 唐 白居易 《畫西方幀記》:“我本師釋迦如來言,從是西方遇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亦為僧徒對傳戒師父的敬稱。 五代 齊己 《勉道林謙光鴻蘊二侄》詩:“舊林諸姪在,還住本師房。”《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我這本師,卻是 墦臺寺 里監院。” 清 趙翼 《游高旻寺贈清涼上人》詩:“緇流三百輩,齊守本師風。”
成語(Idiom):本師(běn shī)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自己是最高的權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師成語源于《周易·系辭傳》:“本師者,道也。”意為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自己是最高的權威。表示自己對某一領域的知識或技能自信滿滿,自視甚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自大、自負的人以及自命不凡的人。也可以用來諷刺那些自以為是,卻實際上無知或者無能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本師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學說。儒家強調人的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最好的老師。這個成語傳達了儒家思想中對自身修養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本師,不愿意聽取別人的建議。
2. 她自視甚高,以為自己是本師,不屑于向他人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高高的講臺上,自信地自稱“我就是本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自我修養和自我提升相關的儒家思想,了解更多關于自我完善的方法和理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我比班上其他同學都聰明,我就是本師!
2. 初中生:他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懂,自以為是本師。
3. 高中生:雖然他成績很好,但他不要總以為自己是本師,還是應該虛心向老師請教。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學會謙虛,不要自以為是本師。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我們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