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除
基本解釋
指帝王身負國事之重,因公權宜禮制,而除喪服。《北史·魏高祖孝文帝紀》:“葬 文明太皇太后 於 永固陵 。甲戌,車駕謁 永固陵 。羣臣固請公除,帝不許。”《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於是諸王公皆詣闕上表,‘請時定兆域,及依 漢 、 魏 故事,并太皇太后終制,既葬,公除。’” 胡三省 注:“公除者,以天下為公而除服也。”《舊唐書·代宗紀》:“朕遘此閔兇,攀號罔極,公卿固請,俾聽朝務,斬焉縗絰,痛貫心靈,豈可便議公除,遽移諒闇。”
成語(Idiom):公除(gōng chú)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地除去不公平、不正當的事物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公指公正、公平,除指排除、清除。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以公正的態度去清除不公平、不正當的事物或行為。它強調了要維護公平正義,排除不公的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除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表達對不公平和不正當行為的批評和抵制。它可以用于各種社會場合,如政治、法律、教育、商業等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使用公除來表達對不公平待遇或不正當行為的不滿和抗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除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漢書·王莽傳》。故事中,王莽篡位后,大肆迫害異己,剝奪百姓的財產。有一天,王莽的官員對他說:“百姓對您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漲,我們應該對此采取措施。”王莽回答說:“只要我擁有權力,我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官員立即回答:“您應該公除不公平的事情,而不是濫用您的權力。”這個故事成為了公除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除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公是形容詞,除是動詞,表示動作的對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公除腐敗行為,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2. 這個組織的目標是公除不公平待遇,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公除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身處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中,手持一把清除不公的魔法武器,將不公平的事物一一排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除相關的成語,如公平無私、公正廉潔等,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運用公除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我們要公除欺負同學的行為。
2. 初中生:學校應該公除學生之間的不公平待遇。
3. 高中生:我們要公除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
4. 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應該努力公除腐敗現象,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