簜節
成語(Idiom):簜節(tóng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簜節是指言行一致,即說到做到,做到有所成果。這個成語強調了言行的一致性和行動的果斷性。它告誡人們要言行合一,不僅要說到做到,而且要果斷地付諸行動,才能取得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簜節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言行一致,堅持自己的原則并付諸行動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夸獎一個人的堅持和果斷,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言行不一,不負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簜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故事中,范睢和蔡澤是兩位德才兼備的學者,他們一同前往楚國應聘,途中經過一片荒地。蔡澤看到路邊有一塊石頭,便對范睢說:“你能把這塊石頭抬到楚國去,我就認你是個能言善辯的人。”范睢答應了,并果斷地將石頭抬到了楚國。范睢的果斷行動展示了他的簜節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簜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言行一致的人,他說的話都會做到。
2. 這個項目的成功得益于團隊成員的簜節精神,大家都言行一致,付諸了行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簜節的“簜”字理解為“一致”,將“節”字理解為“行動”,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言行一致、果斷行動相關的成語,如“言而有信”、“言必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同學們保證,我會按時完成作業,做到言行一致。
2. 初中生:老師說要嚴格要求自己,我要做到簜節,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3. 高中生:我決定報考醫學專業,這是我多年來的夢想,我會用簜節的行動去追求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