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跡
夷跡(yí jì)
發音:yí jì
基本含義:毀壞痕跡,殘跡。形容戰爭或災難后所留下的破敗景象。
詳細解釋:夷跡是指戰爭、災難過后所留下的破壞痕跡或殘余物。這個成語形容戰爭或災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破壞和苦難,表達了對戰爭和災難的深深憂慮和痛心。
使用場景:夷跡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戰爭、災難后的景象,可以用于寫景、抒發情感、描繪歷史事件等方面。
故事起源:夷跡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晉國與齊國發生戰爭,晉國戰敗,齊國入侵晉國,燒毀了晉國的都城。當齊軍撤退后,晉國國君回到都城,只見到滿目瘡痍,房屋倒塌,百姓無家可歸。于是,昭公感慨地說:“吾恐后世之議論,不以齊之行,以吾之夷跡也。”從此,夷跡成為形容戰爭或災難后所留下的破壞景象的成語。
成語結構:夷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夷”指的是毀壞,破壞,“跡”指的是痕跡,殘余。
例句:
1. 戰爭過后,這個城市只剩下了一片夷跡。
2. 大地震過后,廢墟中只有幾根柱子還留存著夷跡。
3. 災難過去后,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努力消除夷跡。
記憶技巧:記憶夷跡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戰爭或災難過后的景象,破壞的痕跡遍布,形成了夷跡。
延伸學習: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成語,可以學習其他與戰爭、災難相關的成語,如“殘兵敗將”、“烽火連天”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戰爭和災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爭過后,村莊變成了一片夷跡,沒有了房屋和樹木。
2. 初中生:地震過去后,我們看到了許多夷跡,人們的家園都被摧毀了。
3. 高中生:戰爭留下的夷跡令人心痛,我們應該努力避免戰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