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諛
基本解釋
謂當面奉承、表里不一。《三國演義》第一○九回:“ 師 大怒曰:‘汝等乃口諛之人!適間與天子在密室中所哭何事?’”
成語(Idiom):口諛(kǒu fú)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恭維、奉承、諂媚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諛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人說話虛偽、阿諛奉承、諂媚他人。這種行為通常是出于私利或者為了討好他人而不真誠地贊美或表達敬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諛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追求私利、不擇手段、虛偽奉承的人。在社交場合中,口諛往往被視為一種不真誠的行為,會導致人際關系的破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平津侯的人,他以諂媚奉承著稱。他曾經被人稱贊為“賢良淑德”,但他并不滿足于此,反而認為這樣的稱贊太過輕浮。于是他編造了一個故事,自稱曾經被太陽照亮了一天,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賢良淑德。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口諛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諛由“口”和“諛”兩個字組成。口表示嘴巴,諛表示奉承諂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對領導口諛奉承,以謀求個人利益。
2. 她嫌棄那些口諛奉承的人,更喜歡真誠的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口諛這個詞語。想象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對他人奉承諂媚的樣子,形象地表示了口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諂上傲下”、“阿諛奉承”等,來加深對奉承、諂媚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對老師口諛奉承,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獎勵。
2. 初中生:我不喜歡那些口諛奉承的同學,他們總是為了取悅別人而不真實。
3. 高中生:有些政客常常利用口諛來爭取選民的支持,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