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栗
成語(Idiom):肌栗(jī lì)
發音(Pronunciation):j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驚恐、害怕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肌栗是由“肌肉”和“栗子”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肌肉代表人體的肌肉,栗子則是指栗子在恐懼或寒冷時會出現的顫抖現象。因此,肌栗形容人因驚恐、害怕而全身發抖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肌栗常用于形容人在遇到恐怖、驚嚇或寒冷時的表情和動作。可以用來形容看到恐怖片、聽到恐怖故事或者受到驚嚇時的情緒和反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肌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但具體的故事起源并沒有詳細記載。根據一些解釋,肌栗可能起源于古代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身體因為寒冷而發抖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肌栗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詞組成,沒有動詞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看到那只毛毛蟲,小明嚇得渾身肌栗。
2. 他聽到那個恐怖的故事,不禁肌栗了一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肌栗”聯想成一個人在寒冷的冬天因為寒冷而發抖的樣子。可以通過想象這個情景,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形容害怕、驚恐的成語,如“驚慌失措”、“驚弓之鳥”等。
2. 學習相關的詞匯,如“恐懼”、“寒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那只大老虎,小明嚇得肌栗,趕快跑了。
2. 初中生:聽到那個恐怖的故事,我全身肌栗,不敢再聽下去了。
3. 高中生:考試前一天晚上,我緊張得渾身肌栗,一直都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