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
基本解釋
(1).相傳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為一里,劃為九區,形如“井”字,故名。其中為公田,外八區為私田,八家均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治私事。從 春秋 時起,井田制日趨崩潰,逐漸被封建生產關系所取代。《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范寧 注:“出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餘二十畝,家各二畝半,為廬舍。”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嚴復 《論中國教化之退》:“ 秦 併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為阡陌。”參閱《周禮·考工記·匠人》、《孟子·滕文公上》。
(2).泛指田地。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3).在采礦工程中,一個礦田可分為屬各個井(坑)開采的若干部分,每個部分稱為一個“井田”。
成語(Idiom):井田
發音(Pronunciation):jǐng t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農田的面積廣闊,收益豐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井田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土地被劃分為若干塊井田,每塊井田由家庭擁有并負責耕種。井田制度的實行使農田得到了合理的規劃和充分的利用,因此井田成為了富饒、豐產的象征。井田這個成語就是通過井田制度來比喻農田的面積廣闊,收益豐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井田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土地面積廣闊,收益豐厚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農田、工廠、企業等的規模龐大,利潤豐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井田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井田制度是一種重要的土地制度,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井田制度的實行使農田得到了合理的規劃和充分的利用,因此井田成為了富饒、豐產的象征。后來,井田這個成語就被引申為形容土地面積廣闊,收益豐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井田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井和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規模和利潤都像井田一樣,非常龐大。
2. 她的事業發展得很好,現在已經是一個井田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井田的意思聯想為農田的廣闊和豐收,可以通過想象一個面積很大、莊稼豐盛的農田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農業生產,可以進一步研究井田制度的歷史和演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旁邊有一片井田,里面種滿了莊稼。
2. 初中生:這個工廠的規模像井田一樣,每年的利潤都很高。
3. 高中生:他的事業發展得很好,現在已經是一個井田了。
4. 大學生:他們家族的企業像井田一樣,覆蓋了很大的面積,利潤也很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