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蝱
基本解釋
蟲名。幼蟲初出如白蛆,成蟲形如蠅而較大,夏秋間群飛,吮牛馬血。因寄生于木葉,故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木蝱》﹝集解﹞引 蘇恭 曰:“蝱有數種,并能噉血, 揚 浙 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蝱,長大緑色,始如蜩蟬,咂牛馬,或至顛仆。”
成語(Idiom):木蝱(mù méng)
發音(Pronunciation):mù m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沒有進取心,缺乏活力和朝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蝱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木”指木頭,表示呆板、不活潑的意思;“蝱”指蟬,表示沒有鳴叫的意思。因此,木蝱形容人或事物缺乏進取心,缺乏活力和朝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1. 形容一個人沒有上進心,不愿意努力學習或工作。
2. 形容一個團隊或組織缺乏活力和創造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逍遙游》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蟬子和一只蜘蛛之間的對話。蟬子向蜘蛛自夸自己會鳴叫,而蜘蛛則嘲笑蟬子不懂得織網。最后,蟬子對蜘蛛說:“你會織網,但是你沒有聽過鳴叫的聲音;而我會鳴叫,但是我沒有織網的本領。我們都是木蝱。”這個故事通過蟬子和蜘蛛的對話,形象地描繪了木蝱這個成語所表達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個木蝱。
2. 這個團隊缺乏活力,已經變成了一個木蝱集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中的兩個字形象化,比如將“木”想象成一塊呆板的木頭,將“蝱”想象成一只不會鳴叫的蟬子,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形容人或事物缺乏活力和進取心的成語,比如“無精打采”、“一蹶不振”等。
2. 學習有關蟬子和蜘蛛的生活習性和寓言故事,了解更多關于這些昆蟲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整天不想學習,真是個木蝱。
2. 初中生:這個班級缺乏活力,已經變成了一個木蝱集體。
3. 高中生:他從小就沒有進取心,一直都是一個木蝱。
4. 大學生:這個社團的成員都很懶散,真是一群木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