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參
基本解釋
官員赴任后到上司處參拜。 宋 趙昇 《朝野類要·職任》:“小官赴任,詣長貳公參訖,衙前聽候三日,方敢退歸本職,今制遂禁庭拜。” 宋 李綱 《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盜賊狀》:“其招安出,首領雖已補授官資或與差遣,多是不離巢穴,不出公參,依舊安居鄉土。”《元典章·吏部四·赴任》:“今后散府并州縣赴任官員,照依舊例相去本管上司,百里之內前詣公參。”
成語(Idiom):公參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客觀的評判、觀點或建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參是由“公”和“參”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指代客觀公正的態度;“參”表示參考、評判,指代對事物進行評價或判斷。因此,公參意味著以公正客觀的態度進行評判、觀點或建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參常用于形容評價、觀點或建議具有客觀公正、中肯合理的特點。可以用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場合,如討論會、辯論賽、寫作、演講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參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一位官員叫公叔參。公叔參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和公正的官員,他在為人處事中總是秉持著公正客觀的原則。因此,后來人們就用“公參”來形容具有公正評判能力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參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總是公參而中肯,值得我們借鑒。
2. 這篇文章的分析非常公參,對問題的解釋非常透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公參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委在參考各種因素后作出公正的評判,從而形成公參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具有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公平合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評價我的作文時,總是很公參,讓我覺得很受鼓勵。
2. 初中生:在班級辯論賽中,我注意到評委們對每個人的發言都非常公參,沒有偏袒任何一方。
3. 高中生:寫作文時,我會參考一些公參的觀點,以便能夠更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 大學生: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需要具備公參的能力,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