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問
成語(Idiom):訾問(zǐ wèn)
發音(Pronunciation):zǐ w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指責、責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訾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訾”是指責、指摘的意思,“問”則表示問責、質問。合起來,訾問表示對人或事物進行指責或質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表示對他人的不當行為或錯誤進行指責,或者對某個問題進行質問和追究。在正式場合或者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表達對不公正行為的批評,或者對某人的過錯進行追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昭公的一個大臣被人誣告,昭公詢問大臣的過錯,大臣答道:“無過。”昭公接著說:“吾聞有服者,服無過。”意思是說,聽說有服者,服從無過失的人。這個故事中的“無過”就是“訾問”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訾問 + 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不履行承諾而被人訾問。
2. 老師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訾問。
3. 在會議上,領導對遲到的員工進行了訾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訾問”拆分成“指責”和“問責”兩個詞,記住其基本含義。可以通過與類似意思的詞語進行對比記憶,如“指責”、“質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訾問相關的成語,如“責無旁貸”、“追究責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老師訾問了我為什么沒有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班主任對學生們的違紀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訾問。
3. 高中生(16-18歲):學校領導訾問了學生會主席關于資金使用不透明的問題。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訾問”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