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簟
成語(Idiom):角簟(jiǎo dì)
發音(Pronunciation):jiǎo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或者學者在官場或學術界中被邊緣化或排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角簟”由“角”和“簟”兩個詞組成。其中,“角”指的是動物的角,比喻官員或學者在官場或學術界中的地位較低,被邊緣化或排斥;“簟”指的是古代鋪在床上的席子,比喻人在某個領域中的地位低下。所以,“角簟”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官員或者學者在官場或學術界中被邊緣化或排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官場或學術界中地位較低、被邊緣化的人。也可用于形容某個領域中地位低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角簟”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恭傳》中,故事發生在晉朝時期。王恭是晉朝的一位官員,他性格剛直,不愿意阿諛奉承,因此在官場中地位較低。后來,王恭被貶為瑯琊王,他在瑯琊王府中過著清貧的生活,被稱為“瑯琊之簟”。這個故事中的“瑯琊之簟”就是“角簟”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官場上一直是個角簟,很少有機會得到重用。
2. 這位學者因為持不同意見,被排斥到了學術界的角簟之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角”和“簟”兩個字形象地與官場或學術界中邊緣化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晉朝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角逐”、“邊緣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班級里一直是個角簟,沒有朋友。
初中生:他在社交圈中一直是個角簟,很難融入其中。
高中生:他在學術界中被邊緣化,成為了一個角簟。
大學生:他在實習期間一直是個角簟,沒有得到重視。
成人:他在職場上一直是個角簟,很少有機會得到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