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
基本解釋
◎ 仗義 zhàngyì
(1) [from a sense of justice]∶主持公道
仗義直言
(2) [be loyal (to friends)]∶重義氣;守信用
他們這么不仗義,我們也就別客氣了
詳細解釋
(1).主持正義。《漢書·賈誼傳》:“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故可以託不御之權,可以寄六尺之孤。” 唐 李德裕 《薦處士李源表》:“自 天寳 之后,俗尚浮華,士罕仗義,人懷茍免。”《明史·程啟充傳》:“帝曰:‘ 守仁 一聞 宸濠 變,仗義興兵,戡定大難,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議。’”
(2).謂講義氣。 沉從文 《泥涂》:“這個人做事真是特別仗義熱心!”
成語(Idiom):仗義
發音(Pronunciation):zhà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站在正義一方,為了公正和道義而奮不顧身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仗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仗”意為依靠、依仗,第二個字“義”意為正義、道義。仗義一詞表示在面對不公正或違背道義的事情時,勇敢地站出來,為正義和公正而奮斗,不顧個人利益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仗義一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他人或社會公益事業做出犧牲和貢獻的行為。這個成語常被用于贊美那些有勇氣和正義感的人,鼓勵人們在面對不公和不道德的行為時勇敢地站出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廉頗和藺相如兩位古代將領的故事。他們都是仗義而出名的人物,為了正義和國家的利益,勇敢地站出來,不懼強敵。這個故事使得“仗義”一詞成為了表達正義和勇氣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仗義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要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仗義地站出來,為受欺負的同學做了正義的事。
2. 在困難時刻,他毫不猶豫地仗義相助,保護了弱者。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勇敢地仗義為正義而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仗義”與“正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嘗試將這個成語與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仗義”相關的成語,例如“義無反顧”、“舍己為人”等,來豐富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仗義地幫助同學找回了丟失的書包。
2. 初中生:面對欺負同學的行為,他毫不猶豫地仗義出手。
3. 高中生:她仗義地站出來,為被欺負的同學討回了公道。
4. 大學生:他畢業后決定從事公益事業,為社會做出仗義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