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落荒而逃
發音(Pronunciation):luò huāng ér t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在危急情況下,因害怕或無法應對而倉促逃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落荒而逃這個成語中的“落荒”指的是離開農田,不再耕種,而“逃”則表示逃跑。這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農民在遭遇災害或戰亂時,為了自保而放棄田地,倉促逃離的情景。后來逐漸引申為在面臨困境或危險時,因害怕或無法應對而倉促逃跑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面臨困難、危險或責任時,因畏懼或無法承擔而倉皇逃避。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選擇逃避而不是積極解決問題,或者形容某人在遭遇危險時毫不猶豫地逃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公因為受到敵國的進攻,不得不臨時逃離王都臨淄,留下了一片荒蕪的田地。后來,齊襄公成功地收復了臨淄,并恢復了國家的繁榮,但他對于自己當初的懦弱和逃避感到深深的自責。于是,他下令將這片荒蕪的田地命名為“落荒”,作為自己永遠銘記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落荒而逃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落荒”是動詞短語,表示放棄農田;而“而逃”則是并列的動詞短語,表示逃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危險,他毫不猶豫地落荒而逃。
2. 考試前他沒有好好準備,結果遇到困難就落荒而逃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是一個農民,遇到了天災或者戰亂,為了保命只能放棄田地,倉皇逃離。將這個情景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例如“倉皇失措”、“驚慌失措”等,來增加你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在操場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學們都落荒而逃了。
2. 初中生:考試的時候,我發現我沒有把書帶到考場,我只好落荒而逃去找同學借書。
3. 高中生:聽到了槍聲,人群中的人們都落荒而逃,我也被嚇得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