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識
成語(Idiom):刻識 (kè shí)
發(fā)音(Pronunciation):kè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分辨是非對錯,具備辨別能力和判斷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刻指雕刻,識指認識。刻識比喻能夠深刻地認識、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刻識常用于表達對人的贊賞,形容對某人的才智、悟性等方面的肯定。也可以用于自我表達,強調自己具備辨別能力和判斷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刻識最早出現(xiàn)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講述了一個關于老聃和商鞅的故事。老聃在莊子的故事中被描述為一個具有刻識的人,能夠憑借自己的洞察力認識事物的本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刻識讓他在工作中總能抓住關鍵問題。
2. 這位教授的刻識深得學生們的敬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刻識拆分為兩個部分,刻和識,刻可聯(lián)想為雕刻,識可聯(lián)想為認識。通過聯(lián)想記憶,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智慧、洞察力相關的成語,如判若兩人、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閱讀,因為通過閱讀我可以增加自己的刻識。
2. 初中生:老師的刻識讓我們對學習更有信心。
3. 高中生:他的刻識讓他在考試中總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刻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社會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