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馬
基本解釋
唐 代畫家 韓干 初師 陳閎 ,后師 曹霸 ,畫馬得骨肉停均法,時與 曹霸 、 韋偃 齊名,世因稱其所畫之馬為“干馬”。 唐 杜甫 《丹青引》:“弟子 韓干 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宋 梅堯臣 《觀何君寶畫》詩:“乃知 戴嵩 筆,能出 韓干 徒, 干 馬精神在韁勒, 嵩 牛怒鬭無牽拘。”
成語(Idiom):干馬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m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困境或危險中奮力拼搏,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馬一詞源自于古代軍事用語,馬是古代戰爭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干則是指拼命,奮力。干馬的意思是指在困境或危險中,像馬一樣拼命奮斗,毫不退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勇敢奮斗,不畏艱難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馬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七年》中:“猶干馬也,不若避之。”意思是說像馬一樣拼命奮斗,不如避開困境。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描述人在困境中奮力拼搏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馬是一個動賓短語,其中“干”是動詞,表示拼命奮斗;“馬”是名詞,表示象征戰斗精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臨困境時,他總是能夠干馬不畏,勇往直前。
2.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是干馬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夠堅持下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干馬”與“拼搏奮斗”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勇敢的騎士騎著馬,奮勇向前,不畏艱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敢、奮斗相關的成語,如“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看到螞蟻被困在泥坑里,他干馬地跑過去幫助它。
2. 小學生:在面對數學難題時,我要像干馬一樣努力解決。
3. 中學生:參加這次比賽,我們要干馬不畏,爭取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我們要干馬不畏,勇往直前,爭取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