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役
成語(Idiom):輸役
發音(Pronunciation):sh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戰爭或災難而被迫服役、服勞役,失去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輸役是由“輸”和“役”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輸”指戰敗或遭受失敗,表示被迫服從或屈服;“役”指服役或服勞役,表示失去自由。輸役指因戰爭或災難而被迫服役,失去自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輸役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戰爭或災難中失去自由,被迫為他人服務的情境。也可用于比喻某些特定情況下的被動處境,例如工作中被迫接受不合理安排或被人操縱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輸役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記載了王莽篡位后對劉氏宗室的鎮壓。王莽派遣劉氏宗室到邊疆服役,被稱為輸役。后來,輸役逐漸成為形容人們在戰爭或災難中失去自由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輸”和“役”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那場戰爭中,許多平民百姓被迫輸役,生活陷入困境。
2. 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以來一直為了自由而與敵人斗爭,不愿再被輸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輸役”聯想為被迫輸送到役地。想象自己被迫離開家鄉,被迫服役,失去自由的情景,有助于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戰爭、災難相關的成語,如“戰戰兢兢”、“災難深重”等,有助于擴展對輸役這一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古代,許多人因戰爭而輸役,過著艱苦的生活。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上有許多人在戰爭中被迫輸役,他們為了自由而奮斗。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被迫為他人服務,失去自由的人們。
4. 大學生及成人(18歲以上):輸役一詞常用于比喻某些特定情況下的被動處境,例如工作中被迫接受不合理安排或被人操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