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藻
基本解釋
(1).顯示文采。 漢 班固 《答賓戲》:“近者 陸子 優游,《新語》以興; 董生 下帷,發藻儒林。”《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少知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恪 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南朝 宋 鮑照 《與荀中書別》詩:“敷文勉征念,發藻慰愁容。”《隋書·音樂志下》:“升歌發藻,景福來從。”
(2).放出光彩。《文選·陸機<演連珠>》:“是以重光發藻,尋虛捕景,大人貞觀,探心昭忒。” 劉良 注:“日發光藻而照之。” 唐 李嶠 《宣州大云寺碑》:“ 大江 播氣,長離發藻。”《隸釋·漢荊州刺史度尚碑》:“文武是該,有忠有貞,粵初發藻,在彼上虞。”
(3).猶萌芽。 晉 陸機 《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沾潤既已渥,結根奧且堅。”
成語(Idiom):發藻
發音(Pronunciation):fā z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內容豐富,意境深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藻是由“發”和“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發”指的是水草的茂盛,也可引申為文章的內容豐富;“藻”指的是水草,也可引申為詩詞的意境深遠。發藻這個成語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內容豐富,意境深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藻常用于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優美和意境深遠,可以用來贊美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內涵。在寫作、討論文學作品或評論文藝作品時,可以運用發藻來形容作品的韻味和內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藻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氓》中的一句詩:“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乃如之人兮,逝不受命。發藻禍心,憂心如焚。”這句詩描繪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人們的痛苦,其中的“發藻”形容了人們內心的痛苦和憂慮。后來,發藻逐漸被引申為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內容豐富,意境深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真是發藻,讀來讓人陶醉其中。
2. 他的詩詞寫得真是發藻,每一句都讓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藻”聯想為水草茂盛的樣子,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內容豐富,意境深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文章或詩詞的成語,如“文采飛揚”、“意境深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讀那些發藻的課文,里面有很多美麗的詞語。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寫一篇發藻的作文,我正在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3. 高中生:這首詩真是發藻,讀來讓人感受到了詩人的深情和哲思。
4. 大學生:在文學課上,我們討論了一些發藻的詩詞,深入挖掘了它們的內涵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