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內眥
基本解釋
內眼角。《醫(y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目內眥。”注:“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
英文翻譯
1.【醫(yī)】inner canthus
成語(Idiom):目內眥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ù nèi z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怒目相向,怒氣沖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內眥是一個四字成語,由“目”、“內”、“眥”三個字組成。其中,“目”指眼睛,“眥”指眼角。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怒氣非常高漲,以至于眼睛怒目圓睜,眼角幾乎要冒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憤怒或怒氣沖天的狀態(tài)。可以用在描述某人在遭受不公或受到侮辱時的表情和態(tài)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名叫石碏的人,他非常傲慢自大,經(jīng)常欺壓百姓。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叫做董永的人,董永對他的傲慢行為感到非常氣憤,于是怒目圓睜,眼角冒火,對石碏進行了痛斥。從此,人們就用“目內眥”來形容憤怒的表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目內眥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目”為主語,表示眼睛;“內”為動詞,表示內部的狀態(tài);“眥”為賓語,表示眼角。這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形象地描繪了憤怒的眼睛狀態(tài)。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消息后,怒火中燒,目內眥,幾乎要將辦公室燒起來。
2. 她被對方的無理行為激怒了,怒目圓睜,目內眥,立即對對方進行了回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其拆分成三部分,分別記憶“目”、“內”、“眥”這三個字的意義。同時,可以通過想象憤怒的表情來形象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憤怒、情緒表達相關的成語,如“怒發(fā)沖冠”、“氣急敗壞”等,可以拓展對這個主題的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當我看到同學被欺負時,我怒目圓睜,目內眥,大聲呵斥欺負他的人。
2. 初中生(14歲):老師對我們的不公平對待讓我怒火中燒,目內眥,我決定向校長反映情況。
3. 高中生(17歲):考試成績被降低了,我氣急敗壞,目內眥,決定找老師要個說法。
以上是關于“目內眥”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