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基本解釋
(1).即十四。《周禮·考工記·匠人》:“ 夏后氏 世室,堂脩二七,廣四脩一。” 鄭玄 注:“ 夏 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 高誘 注:“二七,十四實也。” 南朝 陳后主 《東飛伯勞歌》:“年時二七猶未笄,轉顧流眄鬟鬢低。”
(2).見“ 二七齋 ”。
成語(Idiom):二七
發音(Pronunciation):èr q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年齡為二十七歲,也可指年齡相當于二十七歲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二七”源于中國古代的農歷計算方式,將人的年齡按照農歷計算,一歲為實歲,但不是按照公歷的生日來計算,而是按照農歷新年來計算。因此,一個人的二十七歲并不一定是指他的實際年齡為二十七歲,而是指他的年齡相當于二十七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二七”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看起來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具備了成熟穩重的品質。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方面的才能或經驗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水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二七”的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據考證,這個成語可能與古代農歷計算方式有關。在古代,人們按照農歷來計算年齡,因此,一個人的二十七歲可能并不是按照公歷的生日計算,而是按照農歷新年計算。這種計算方式使得一個人的實際年齡與農歷年份之間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出現了“二七”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是 + 二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只有二十五歲,但工作經驗非常豐富,看起來真是個二七的老人了。
2. 這位年輕的導演雖然年紀輕,但他的才華已經達到了二七的水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二七”與年齡相對應,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年齡雖然只有二十七歲,但他已經具備了成熟穩重的品質,就像是一個二七的老人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農歷的計算方式和文化習俗,可以更好地理解“二七”的含義和起源。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明(10歲):雖然他只有八歲,但他的畫畫技術已經達到了二七的水平。
2. 小紅(15歲):盡管她只有十三歲,但她的音樂才華已經相當于二七的水平。
3. 小剛(20歲):雖然他只有十九歲,但他的領導能力已經達到了二七的水平。
4. 小芳(30歲):雖然她已經三十一歲了,但她的外貌看起來還像個二七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