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孤行一意
發音(Pronunciation):gū xíng y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獨自行動,堅持己見,不聽他人勸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一個人獨自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受他人影響或勸告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固執己見,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的情況。通常帶有一定的貶義,表示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班超傳》記載了班超的事跡。班超是西漢末年的一位將領,他有一次率領軍隊出征匈奴,因為自信和傲慢,不聽取他人的建議,獨自行動,最終導致了失敗和損失慘重的結果。后人用“孤行一意”來形容班超的這種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動詞 + 動詞 + 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孤行一意,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結果常常出錯。
2. 學習時要虛心聽取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不要孤行一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孤行一意”與班超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班超固執己見、不聽取他人建議的形象,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更多關于班超的故事和后漢末年的歷史,了解更多關于這個成語的背景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有一個朋友總是孤行一意,不聽老師的話,結果常常被批評。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孤行一意,沒有聽取隊友的建議,導致我們輸掉了比賽。
3. 高中生:他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孤行一意,沒有聽取家長和老師的建議,結果后悔莫及。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堅持孤行一意,不受外界干擾,最終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