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君
基本解釋
不行君道。《左傳·宣公二年》:“ 晉靈公 不君,厚斂以彫墻。” 杜預 注:“不君,失君道也。”《后漢書·王符傳》:“昔 晉靈公 多賦以雕墻,《春秋》以為不君。”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秦末之革命》:“而 晉靈公 之不君,則 趙盾 因得以弒之。”
成語(Idiom):不君
發音(Pronunciation):bù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守君臣之道,不忠誠于君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君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用來形容不忠誠于君主的行為。它指的是不遵守君臣之道,不盡忠職守,對君主不忠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君這個成語多用于貶義,用來批評那些不忠誠于領導、不盡職守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那些背叛朋友、背離諾言、不守信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做季札的人,他是一個貴族,擔任宮廷的要職。然而,季札卻不忠誠于君主,經常私自與敵國勾結,背離自己的職責。因此,人們用“不君”這個成語來形容他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君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不遵守君臣之道,“君”表示君主。這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背叛了朋友的信任,真是個不君之徒。
2. 領導對他很信任,但他卻不忠于領導,真是個不君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不君這個成語,可以聯想季札的故事。想象一個背叛君主的人,他的行為不忠誠,不守君臣之道,就是不君。通過將成語與故事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地記住它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君臣關系相關的成語,如“忠君愛國”、“君子之交淡如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君,經常作弊考試。
2. 初中生:那個學生不君,他對老師說謊了。
3. 高中生:他不君,背叛了朋友的信任。
4. 大學生:他的行為不君,對領導不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