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
基本解釋
(1).《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 弘農 、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遇 言:‘﹝讀書﹞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 遇 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后以“三餘”泛指空閑時間。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余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 宋 蘇軾 《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詩:“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男兒事業在三餘,學就須乘駟馬車。” 柳亞子 《書贈張鏡潭》詩:“最是 津南 人物美,三冬圖史伴三餘。”
(2).指 余干 、 余姚 、 余杭 三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漢 末童謡云:‘天子當興東南三 餘 之間。’”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地理·三馀》:“ 餘干 、 餘姚 、 餘杭 。”
成語(Idiom):三余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超出需要或多余的人或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指的是數字三,“余”表示剩余。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超出需要或多余的人或物。它常用來形容人或物在某種情況下沒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存在多余的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余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等。例如,當一個項目組中有人沒有分配到具體任務時,可以說他是三余的;當一個家庭購買了多余的東西而沒有充分利用時,也可以說這些東西是三余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余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農村生活。在農村社會中,人們通常按照勞動力的需求來安排工作任務。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三個人,但只需要兩個人來完成農田的耕種工作,那么剩下的那個人就被認為是三余的。這個成語后來被引申為指多余或沒有被充分利用的人或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三余”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組人手過多,有幾個人是三余的。
2. 我們家里買了太多食物,結果很多東西都變成了三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余”與“多余”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它們的發音相似,并且含義也有一定的重疊,都表示超出需要或多余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三余”相關的成語,如“多多益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這些成語都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漢語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班上有三個人都會彈吉他,所以我們組了一個樂隊,沒有人是三余的。
2. 初中生:班里組織了一次志愿者活動,但有幾個同學沒有報名參加,他們就成了三余的。
3. 高中生:學校的足球隊只需要十一名球員,但有幾個人報名了,現在他們成了三余的。
4. 大學生:我們小組有四個人,但這次作業只需要三個人完成,所以有一個人是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