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恥
成語(Idiom):負恥
發音(Pronunciation):fù c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自己所做的惡劣行為感到羞恥和愧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恥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負”表示承擔或背負,而“恥”則表示羞恥或恥辱。因此,負恥的基本含義是指對自己所做的惡劣行為感到羞恥和愧疚。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在道德和行為上應當有自覺和責任感,不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負恥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道德或行為上的不端,以及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恥和懊悔。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顧道義和倫理的人,以及提醒人們要有自律和自省的意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負恥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子產的人,他在齊國做官時,曾經接受了賄賂,并因此被貶謫到了一個貧瘠的地方。后來,子產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非常羞恥和愧疚,于是他寫了一篇自我檢討的文章,表達了自己的悔過之意。子產的悔過行為被人們所稱道,成為了后來“負恥”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負恥屬于形容詞短語,由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自己的驕傲和自私而負恥不已。
2. 這個政府官員接受了巨額賄賂,完全沒有負恥之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非常羞恥和愧疚的場景,將這個場景與成語“負恥”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道德和行為相關的成語,如“自愧不如”、“良心發現”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偷了同學的鉛筆盒,現在我非常負恥。
2. 初中生:他欺負弱小的同學,沒有負恥之心。
3. 高中生:考試作弊是一種沒有負恥心的行為。
4. 大學生: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完全沒有負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