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火
成語(Idiom):宿火
發音(Pronunciation):sù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直燃燒的火焰,比喻長久積蓄下來的怒氣或仇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宿火一詞源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宣公伐鄅,三年不克。宿火。”宿火意為長時間未熄滅的火焰,引申為長期積蓄下來的怒火或仇恨。這里形容宣公對鄅的仇恨長久不消,一直在心頭燃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宿火常用于形容人心中積蓄的怒氣、仇恨等強烈的情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對某人或某事的持續憤怒或仇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其中的故事往往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成為后世學習的重要素材。《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宿火一詞就是從這個古代史書中衍生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宿火屬于四字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那個人的背叛感到非常憤怒,心中的宿火一直燃燒不滅。
2. 雖然多年過去了,但她心中對前夫的宿火仍然未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詞語的發音和形象來記憶成語。例如,可以聯想宿火的發音“sù huǒ”與“速火”,即火焰猛烈燃燒的速度。同時,可以將宿火比喻為內心中長久積蓄的怒氣或仇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事件和史書《左傳》,以深入理解宿火成語的來源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生氣時,心中的宿火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2. 初中生:他們之間的宿火已經燃燒了很多年,無法消除。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老師講述了春秋時期的宿火之仇。
4. 大學生:那個政治家的演講激起了人們心中的宿火。
5. 成年人:經歷了許多挫折和背叛后,他心中的宿火燃燒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