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羅
基本解釋
篩粉。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一折:“曬了麥又要磨麪,磨了麪又要打羅,打了羅又要洗麩,洗了麩又要撒和頭口。” 元 劉庭信 《寨兒令·戒嫖蕩》曲:“著你打羅的腳趔趄,推磨的不寧貼。”
成語(Idiom):打羅
發音(Pronunciation):dǎ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翻箱倒柜地搜尋、尋找東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羅是由“打”和“羅”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打”指的是翻動、尋找,而“羅”則是指箱柜、容器。打羅的意思是翻動箱柜或容器尋找東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羅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翻找、搜尋東西的情景。可以用來描述某人在找鑰匙、文件或其他物品時的情景,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思考、尋求答案時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記載了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故事。故事中,齊國國君齊莊公丟失了一塊玉璧,他派人在府庫里翻箱倒柜地搜尋。最后,玉璧被一個叫羅敷的婦人找到了。由于這個故事,后來人們就用“打羅”來形容翻箱倒柜地尋找東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翻遍了整個書房,還是找不到那本小說,真是打羅了半天。
2. 昨天我打羅了半天,終于找到了丟失的鑰匙。
3.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都在腦海中打羅著答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打羅”與“翻箱倒柜”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翻動箱柜尋找東西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尋找、搜尋相關的成語,如“尋根究底”、“不遺余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歲):我打羅了半天,終于找到了丟失的鉛筆。
2. 初中生(14歲):他打羅了整個房間,也沒找到手機。
3. 高中生(17歲):考試前夜,我打羅了一晚上的資料,希望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