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衆
基本解釋
南北朝 時州郡鄉里自募之兵。《晉書·桓彝傳》:“ 蘇峻 之亂也, 彝 糾合義眾,欲赴朝廷。”《梁書·元帝紀》:“ 世祖 馳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動義眾,以應官軍,保全城邑,不為賊用,上賞方伯,下賞剖符。’”
義衆(yì zhòng)
發音:yì zhòng
基本含義:指眾多人民的心意或意見一致。
詳細解釋:義衆是由“義”和“衆”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義指道義、正義,衆指眾多的人。義衆的含義是指眾多人民的心意或意見一致,表示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或目標。
使用場景:義衆常用于描述眾人的意見或決策達成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社會各界的共識、團結一致的力量以及集體行動的力量。
故事起源:義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故事中。故事講述了魏國的公子列(lì)因為對公子義(yì)的愛慕之情,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娶公子義為妻子。最終,公子列的義舉感動了眾人,大家都支持他們的婚事,形成了“義衆”的局面。
成語結構:義衆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屬于形容詞短語。
例句:
1.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意見完全義衆。
2. 通過充分的溝通和協商,我們最終達成了義衆。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義衆”的發音和意思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眾多人民面前發表講話,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表示大家的心意一致。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如“眾志成城”、“眾口鑠金”等,加深對集體力量和共識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們一起做游戲,大家的心意都是一樣的,真是義衆呀!
2. 小學生:班上決定舉辦一個慈善義賣活動,大家都很支持,意見完全義衆。
3. 中學生:學校組織了一次環保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展現了義衆的力量。
4. 高中生:班級的團結一致讓我們在各項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大家的心意完全義衆。
5. 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時,大家都對活動的目標和意義非常認同,形成了義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