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準
基本解釋
法度標準。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爭》:“是以君子舉不敢越儀準,志不敢凌軌等。”《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五等之典,雖難卒復,可麤立儀準以一治制。”《資治通鑒·晉惠帝元康七年》:“ 衍 與弟 澄 ,好題品人物,舉世以為儀準。”
成語(Idiom):儀準(yí zhǔn)
發音(Pronunciation):yí zh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舉止言談得體、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準是由“儀”和“準”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儀指的是禮儀、舉止,準指的是準則、標準。儀準一詞表示人的行為舉止得體、規范,符合一定的準則和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儀準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舉止得體、言談規范。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在社交場合或公共場所的表現,也可以用來提醒他人要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秦始皇時期,李斯被任命為宰相,他非常注重禮儀規范,不允許朝臣們在朝廷上言談舉止不當。有一次,有位朝臣在朝廷上言辭激烈,舉止粗魯,李斯對他說:“你應該儀準一些,不要失了禮儀。”從此,儀準一詞就流傳開來,用來形容人的舉止得體、規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通常用作形容詞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儀準舉止讓人贊嘆不已。
2. 在公共場合,我們應該保持儀準的態度。
3.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的儀準言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儀準”這個成語與規范的形象聯系起來,例如一個站姿端正、舉止得體的人,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禮儀、舉止相關的成語,例如“謙虛”、“得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在學校里保持儀準的形象。
2. 初中生:老師教導我們要有儀準的舉止,不要隨便說臟話。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會在演講比賽中展示儀準的言談舉止。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具備儀準的品質,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5. 成年人:無論在工作場合還是社交場合,我們都應該保持儀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