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譑
基本解釋
收取。《荀子·富國》:“而或以無禮節(jié)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糾,收也;譑,讀為撟,取也;言貪利而收取之也?!?/p>
糾譑(jiū xiū)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ū xi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糾正錯誤、糾纏爭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譑是一個由“糾”和“譑”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糾”意為糾正,修正,指糾正錯誤;“譑”意為爭辯,爭論,指爭辯糾纏。因此,糾譑表示糾正錯誤、糾纏爭辯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譑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討論、爭辯中追求真理、糾正錯誤的過程。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爭論中堅持己見,糾正他人的錯誤觀點,或者指兩個人之間的爭辯糾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譑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故事。相傳,西漢末年,劉邦的部將項羽與劉邦的母親吳氏發(fā)生爭執(zhí),吳氏指責項羽有罪。項羽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他能回答正確,就證明自己是無辜的。吳氏和項羽開始了一場長時間的辯論,最后項羽用了一種巧妙的方式解決了問題,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從此以后,糾譑成為了形容爭辯、糾正錯誤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會議上糾譑了一個小時,最后還是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2. 這個問題很復雜,我們需要糾譑一番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糾譑”拆分成“糾”和“譑”兩個字來記憶,同時可以想象兩個人在爭辯、糾纏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了解更多關于糾譑的應用場景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糾譑了我們的錯誤,我們知道了正確的答案。
2. 小學生:我和同學們在課堂上糾譑了一個問題,最后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3. 中學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糾譑了對方的觀點,最終贏得了比賽。
4. 大學生:在研究討論會上,我們糾譑了一個復雜的理論,最后取得了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