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壺
成語(Idiom):溺壺 (nì hú)
發音(Pronunciation):ní 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因小失大,因小節失大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溺壺源于《列子·湯問》:“湯伐有若,必溺諸壺中。”壺中的水只是很少的一點,但湯王卻因為這點水而溺水而亡。這個故事比喻人或事物因為小事而失去大的利益或機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因為小節而失去大節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只看到眼前小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列子,是對湯王的一種描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溺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一時的小利益而溺壺,最終失去了整個項目的合作機會。
2. 這個公司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卻忽視了長遠發展,真是溺壺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溺壺”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因為在一個很小的壺中溺水而亡,從而形象地記住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列子的其他故事,以及其他和“溺壺”類似的成語,如“因小失大”、“貪小失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因為不想和同學合作而溺壺,最后沒有參加足球比賽。
2. 初中生:他因為追求短暫的快樂而溺壺,最終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
3. 高中生:他因為為了一點小錢而溺壺,最后失去了朋友和信任。
4. 大學生:他因為追求眼前的小利益而溺壺,最終錯過了一個很好的實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