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曹
基本解釋
(1). 東漢 開始尚書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書為二人,故稱“六曹”。后主客曹分為南、北兩主客曹,仍稱“六曹”。 魏 晉 以后,尚書六曹屢有變更,至 隋 ,尚書省分吏、殿中(左戶)、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 唐 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稱六部。 隋 唐 前,曹即尚書, 隋 唐 后,曹為各部尚書的下屬機構,如 隋 度支尚書之下屬為度支、倉、左戶、右戶、金、庫六曹。 唐 沉亞之 《賢良方正能直言諷諫策》:“夫尚書六曹之設,猶人之有六腑也。”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當是時,猶有如 賈誼 所言‘國忘家,公忘私’者,則非特立獨行以忠誠之士不能,能以概責之六曹、三院、百有司否也?”參閱《后漢書·百官志三》、《隋書·百官志中》、《舊唐書·職官志一》。
(2). 唐 時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3. 宋 徽宗 時,州縣亦置六曹,曰兵曹、刑曹、工曹、禮曹、戶曹、吏曹。故俗以六曹為地方胥吏之通稱。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狼虎般排著祇從,神鬼般設著六曹。”
成語(Idiom):六曹(liù cáo)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c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六個官員職位,分別為尚書令、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曹是指六個官員職位,分別為尚書令、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這六個職位是古代中國官員中最高的職位,掌管行政和司法事務。六曹的職責包括管理國家的政務、領導各部門的工作、制定政策法令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曹這個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官場中的高級官員或者政府的高級管理人員。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權力集中、具有決策權的集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曹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尚書令是宰相的職位,掌管各部門的工作,其他五個尚書則分別負責各個部門的具體工作。這六個職位被稱為六曹,是官場中的高級職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曹是一個名詞性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政府任職多年,終于晉升為六曹之一的吏部尚書。
2. 這個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就像六曹一樣,決策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曹的每個字拆開來記憶,例如“六”可以與數字“6”聯系起來,而“曹”可以與“官曹”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官制和官場文化,以及官員職位的具體職責和權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當一個六曹,為國家做出貢獻。
2. 初中生:六曹是古代官場中的最高職位,掌管各個部門的工作。
3. 高中生:了解六曹的職責和權力,有助于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4. 大學生:在研究古代中國政府組織結構時,六曹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5. 成年人:在討論政府的決策過程時,可以引用六曹這個成語來形容高層管理團隊的決策權集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