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
基本解釋
[釋義]
(1) (形)(性情或言行)溫和。應用范圍較廣。性情平和。(作謂語)
(2) (形)(藥物)作用溫和;不劇烈。
(3) (動)〈方〉(紛擾)停止。
[構成]
并列式:平+和
[同義]
溫和
[反義]
劇烈
近義詞
溫和、和睦、和氣、和善、和藹、和悅、太平、安寧、平安、平寧、寧靜、冷靜、和平、和緩、清靜、鎮靜、安靜、幽靜、平靜、寬厚、平易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gentle; mild; moderate; placid
詳細解釋
◎ 平和 pínghé
(1) [mild;peaceable]∶性情溫和
安靜、恭順、謙遜、平和的人
(2) [placid]∶不偏激
她想嘗嘗平和生活的滋味
(3) [dreamy;gentle]∶平正諧和;調和
平和的華爾茲樂曲
(1).平正諧和;調和。《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管子·形勢解》:“明主猶 羿 也,平和其法,審其廢置而堅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舉而多當。” 元 耶律楚材 《彈相思二絕》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時,平和節奏苦嫌遲。”
(2).寧靜;溫和;不偏激。《禮記·樂記》:“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陳澔 集說:“減敗人心和平之德。” 宋 司馬光 《辭左仆射三札子》:“酌寬猛之政,處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盡其宜。”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維持現狀的先生們,貌似平和,實乃進步的大害。” 茅盾 《子夜》七:“ 吳蓀甫 又打斷了 費小胡子 的話,口氣卻平和得多,而且臉上也掠過一絲笑影。”
(3).康復;痊愈。《晉書·華表傳》:“伏惟圣體漸就平和,上下同慶,不覺抃舞。” 唐 顏真卿 《與御史帖》:“竊聞尊候平和, 真卿 瞻仰瞻仰!”
(4).方言。謂紛擾停止。
成語(Idiom):平和(píng hé)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和平、安寧、和諧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和是由平和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社會或個人處于和平、安寧、和諧的狀態。這個詞語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以及社會的安定與繁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平和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的狀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夸贊一個人心態平和,不輕易發怒,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的和諧穩定,沒有戰爭和沖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平和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故事中,晉國有一個叫平和的人,他的性格非常和善,善于與人相處。后來,人們用他的名字來形容和平、安寧的狀態,就成了現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和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心態非常平和,不會輕易生氣。
2. 這個社區的居民相處融洽,生活平和安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和平安寧的場景,比如一片平靜的湖面或者一座和諧的庭院,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平和相關的成語,比如平安、平穩等。也可以學習與和諧相反的成語,比如內訌、動蕩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平和的含義和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同學之間關系很平和,經常一起玩耍。
2. 初中生:老師教室管理得很好,保持了學習環境的平和。
3. 高中生:我們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平和心態,提倡友善交往。
4. 大學生:大學生活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壓力,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應對困難。
5. 成年人:在工作中,保持平和心態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和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