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視民如傷(shì mín rú s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mín rú s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待人民像對待傷口一樣,非常小心謹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視民如傷是指治理國家時,要像對待傷口一樣小心謹慎,不可輕視人民的痛苦和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批評官員或領導對待人民不夠關心、漠視民生問題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公冶長視人如傷。”公冶長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賢人,他在治理齊國時,非常重視人民的利益,像對待傷口一樣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懈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該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的意義如下:
- 視:看待、對待
- 民:人民
- 如:像、如同
- 傷:傷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應該視民如傷,時刻關注人民的利益。
2. 這位官員完全不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根本沒有視民如傷的意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該成語與“視為傷口”聯想起來,意味著對待人民要像對待傷口一樣小心謹慎。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民相關的成語,例如“民生凋敝”、“民不聊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視民如傷,不可以欺負同學。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學會視民如傷,尊重他人的權益。
3. 高中生(16-18歲):領導忽視民生問題,完全沒有視民如傷的意識。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要時刻保持視民如傷的態度,關注社會問題,為人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