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爭
成語(Idiom):逆爭
發音(Pronunciation):nì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逆爭是指逆來順受的人不再忍耐,反而反抗爭奪自己的權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逆爭是由“逆”和“爭”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逆”表示反抗、違背,指的是逆來順受的人不再忍耐,而是主動反抗;“爭”表示爭奪、爭取,指的是逆來順受的人主動爭奪自己的權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逆爭通常用來形容原本被壓迫或被忽視的人反抗爭奪自己的權益。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情境中,例如勞工爭取工資、弱勢群體爭取公平待遇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天運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國家,國王非常殘暴,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國王聽說有人在議論他的殘暴行為,于是派人去抓住那個人。當國王看到被抓來的人時,他卻發現這個人是個殘疾的人,于是非常憤怒地問他為什么敢議論自己。這個殘疾人卻勇敢地回答說:“逆來順受,我已經忍無可忍了!”國王被這個人的勇氣所打動,最終釋放了他。從此以后,“逆爭”成為了形容逆來順受的人不再忍耐,而是反抗爭奪自己權益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逆爭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逆”和動詞“爭”組成。動詞“逆”表示主體的行為,動詞“爭”表示主體的目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過長時間的逆爭,最終獲得了公正的待遇。
2. 弱勢群體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開始逆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逆爭”與“反抗壓迫”這個意思聯系起來來記憶。逆爭的“逆”表示反抗,而“爭”表示爭取權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社會正義、人權等相關的成語,例如“義憤填膺”、“力挽狂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奧運會上,運動員們為了爭取金牌,會進行激烈的逆爭。
2. 初中生: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通過逆爭改變了社會的不公。
3. 高中生:逆爭是人們爭取自己權益的一種方式,但也需要考慮到合理的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