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吏
基本解釋
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漢書·元帝紀》:“﹝ 元帝 ﹞見 宣帝 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已后 德宗皇帝 春秋高,理務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過。”
成語(Idiom):文法吏(wén fǎ lì)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fǎ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古代中國,負責審閱文書、檢查文法錯誤的官員。也用來形容人非常嚴謹、注重細節,對錯誤容不得一絲一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法吏是古代中國官員的一種,主要負責審閱文書,檢查文法錯誤和瑕疵。這個成語由兩個詞組成,文法指的是文書的語法和用詞規范,吏指的是官員。文法吏形容一個人非常嚴謹,做事認真,對細節極其注重,不容許有任何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法吏一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中特別注重細節,追求完美,不容許有任何錯誤。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非常嚴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文法吏”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場。在古代,官員們審閱文書時必須非常認真,一絲一毫的錯誤都不能容忍。因此,文法吏這個詞就形容了這種嚴謹認真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法吏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文法和吏。文法指的是文書的語法和用詞規范,吏指的是官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文法吏,對自己的工作要求非常嚴格,從不容忍任何錯誤。
2. 這個老師是個文法吏,批改作文時總是發現學生們的小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文法吏”:
1. 將成語分解成兩個詞,文法和吏,分別記憶其含義。
2. 將成語與審閱文書、注重細節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古代中國官員的職責和官場文化,深入了解成語的背景。
2. 學習其他與嚴謹、注重細節相關的成語,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個文法吏,批改作文時總是找出我的錯誤。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被稱為文法吏,因為他總是糾正同學們的語法錯誤。
3. 高中生:老師是個嚴格的文法吏,他對我們的作文要求非常高。
4. 大學生:寫論文時要像文法吏一樣,對每個細節都要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