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束
迫束(pò shù)
發音(Pronunciation):pò s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迫限制或束縛,無法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迫束是由“迫”和“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迫指強迫、逼迫,束指束縛、限制。迫束形容人被迫受到限制,無法自由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迫束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情況下受到限制或束縛,無法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或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迫束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齊策四》中的一個故事。相傳齊國有個名叫齊悼公的國君,他在位時非常暴虐,百姓苦不堪言。有一次,齊悼公的大臣齊宣公為了保護百姓,上書請求齊悼公盡快改善國家政策。然而,齊悼公對此不以為意,還將齊宣公迫害致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權力者任意迫害百姓時,百姓會受到迫束,無法自由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迫束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迫是動詞,束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經濟問題迫束在家,無法參加朋友的聚會。
2. 這個項目的進展受到了各種限制,我們被迫束手束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迫束的發音“pò shù”與“迫害束縛”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迫束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束縛自己”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迫束。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因為生病被迫束縛在家,無法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
初中生:考試期間,學生們被迫束縛在教室里復習,無法外出娛樂。
高中生:學生會主席因為學校規定被迫束縛在崗位上,無法參加自己的畢業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