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該族人民的制度。也指授予這種官職的人。
[同音]
吐絲
英文翻譯
1.(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民族首領世襲官職的制度) system of appointing national minority hereditary headmen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詳細解釋
◎ 土司 tǔsī
(1) [toast]∶烤面包片。又稱“吐司”
(2) [ruler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元、明、清時期于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由當地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
(1).亦稱“ 土官 ”。 元 、 明 、 清 時期于西北、西南地區設置的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按等級分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武職和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 明 清 兩代曾在部分地區進行改土歸流。解放后,土司制度已廢除。《元史·仁宗紀三》:“ 云南 土官病故,子姪兄弟襲之,無則妻承夫職。”《明史·職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級,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 王闿運 《擬李鴻章陳苗事折子》:“土司之制,即 蜀 臣 諸葛亮 用 孟獲 之意也;歸流之制,則 鄂爾泰 、 張廣泗 所秉廟算於 世宗 、 高宗 者也。”
(2).指土司官吏所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粵俗好歌》:“東西兩 粵 皆尚歌,而西 粵 土司中尤盛。”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三是在上述兩個系統以外,和南部 思普 一帶的許多少數民族,就是 明 代叫作土司的地區。”
成語(Idiom):土司(tǔ sī)
發音(Pronunciation):tǔ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封建時代的地方官吏或統治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司一詞源于明代,原指滇、黔、川、桂等地區的土地管理者或統治者。土司是封建社會中的地方官吏或統治者,他們在一定地區內行使行政、軍事、司法等權力。土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政權形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土司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用,但可以用于描述一些地方性的官員或統治者,或者用于形容某些地方的封建統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土司制度起源于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出現在宋代,后來在明清兩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土司制度的出現是為了管理邊疆地區,維護邊疆穩定,同時也是一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封建統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鎮的土司是這個地方的實際統治者。
2. 在封建社會中,土司享有很高的地方權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土司”:
1. 將“土司”與封建社會中的地方官吏或統治者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土司在一定地區內行使權力的情景。
2. 將“土司”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封建統治聯系起來,想象土司制度在南方地區的歷史背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歷史,了解土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歷史課上學到了土司是封建社會中的地方官吏。
2. 初中生:我們學習了土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
3. 高中生:土司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政權形式。
4. 大學生:我在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時,深入了解了土司制度的發展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