棰革
成語(Idiom):棰革
發音(Pronunciation):chuí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棰子打皮革,比喻嚴厲懲治,嚴肅法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棰革一詞由“棰”和“革”組成。“棰”是一種古代的刑具,用來打擊犯人,比喻嚴厲懲罰;“革”指的是皮革,比喻法紀嚴明。因此,“棰革”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嚴厲懲治,嚴肅法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政府、組織或個人嚴肅執法,嚴格執行法律,不容違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魯仲連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魯國有一位名叫魯仲連的官員,他非常清廉正直,為人民謀福祉。他曾經對國君說:“臣聞圣王之治,必有棰革之法?!币馑际钦f,一個國家的治理必須有嚴厲的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段故事使得“棰革”一詞成為了形容嚴格執法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棰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司法體系非常健全,對犯罪分子采取了棰革之法。
2. 新任校長上任后,立即采取了棰革之策,整頓了學校的管理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棰革想象成一個棰子打在皮革上的場景,同時想象嚴厲的法律懲罰,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法律、法治有關的成語,如“刑不上大夫”、“法網恢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違規作弊會受到棰革之法,我們一定要遵守考試紀律。
2. 初中生:班級里有個調皮搗蛋的同學被老師采取了棰革之策,從此以后就變得很守規矩了。
3. 高中生:政府對于環境污染問題采取了棰革之法,加大了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