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宰
成語(Idiom):登宰
發音(Pronunciation):dēng zǎ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死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登宰一詞源自古代官府的行政流程。在古代中國,當有人死亡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在官府登記死亡人員的信息。因此,登宰成為了表示人死亡的隱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登宰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死亡,常見于文學作品、詩詞、戲劇等藝術表達中。在現代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通常用于形容嚴肅的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登宰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一書中,記載了一個關于登宰的故事。相傳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登宰的人,他在官府登記自己的死亡信息時,被人們調侃為“登宰”。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人的死亡,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登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雖輕,但他的才華使人不禁懷疑他是否已經登宰。
2. 在這場戰爭中,無數年輕的士兵登宰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登宰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府的登記簿上寫著“登宰”兩個字,表示人的死亡。將這個畫面牢記于心,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死亡相關的成語,如“生死未卜”、“棄暗投明”等,可以拓展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寵物狗不幸登宰了,我很傷心。
2. 初中生(13-15歲):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最后登宰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小說中的主角在一次意外中登宰,引發了整個故事的轉折點。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人生短暫,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