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枹
基本解釋
擂鼓。 三國 魏 曹叡 《善哉行》:“桓桓猛毅,如貔如虎。發枹若雷,吐氣成雨。”
成語(Idiom):發枹(fā fú)
發音(Pronunciation):fā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行為等不知變通,固執己見,不肯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枹的“發”是指思想、行為等的發展,枹是指樹木的枝干。發枹比喻人的思想、行為等停留在某一種狀態或觀點上,不愿意改變或進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為等僵化、不開放、不靈活的狀態。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愿意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固執己見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發枹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一棵樹在風中搖擺,而樹上的果實卻始終固執地停留在原地,不愿意隨著樹的搖擺而變動。這個故事意味著人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發枹,不肯接受別人的建議。
2. 這個學生太發枹了,不愿意嘗試新的學習方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發枹”與固執、不愿改變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可以想象一棵樹的枝干上結滿了堅硬的果實,表示人的思想、行為固執不靈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墨守成規”、“守株待兔”等,這些成語都與人的固執、不愿改變的狀態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嘗試新的食物,我有點發枹。
2. 初中生:他們班上的一些同學總是發枹,不肯接受新的學習方法。
3. 高中生:有些人的思想太發枹了,對社會的變化沒有認識和理解。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